返回首页

重温“人民军队进城第一课”

时间:2025-05-2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人民广场正北,林立高楼间,一座德式建筑颇引人注目。这裡,是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產阶级革命家指挥解放、接管上海的前线总指挥部。

  70多年前,正是这个小院落裡的运筹帷幄,使全国经济中心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怀抱,取得军事和政治上的双胜利,创造了“瓷器店裡捉老鼠”的战争奇跡。

  今天,记者踏访“丹阳整训”故地江苏省丹阳市,重温“人民军队进城第一课”,追寻一支胜利之师的永恆本色。

  记者走进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邓小平、陈毅并肩站立的雕像。1949年5月3日,陈毅抵达丹阳﹔6日,邓小平由南京来到丹阳。

  自渡江战役展开,我军一路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势连续解放南京、苏州等城市,并迅速完成对上海的包围。

  解放上海箭在弦上,我军却暂停凌厉攻势。“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千军万马,在上海城外突然停住脚步。

  来自解放区的党、政、军、财、文各界精英和接管人员、警卫部队3万多人,风尘仆仆赶赴丹阳集结。这座距离上海200多公裡的小城,一时群英薈萃。

  穿行在总前委领导人当年居住的狭窄卧室、狭窄木床、狭窄楼梯间,记者颇有感触:住在这裡的人,虽然身居陋室,目光却看得很远。

  早在当年3月举行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就告诉陈毅,党中央研究并征求民主人士意见,一旦解放上海即让他担任市长。当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指出:“进入上海,中国革命要过一大难关。”

  陈毅返回部队后,立即找来司令部城市政策组组长曹漫之,口述了几条返程中梳理的入城纪律概要,曹漫之连夜起草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

  在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记者看到了这些简明扼要又通俗易懂的守则:“无故不打枪”“不住民房店铺,不准打扰戏院及一切娱乐场所”“无事不上街,外出要请假”“车马不得在街上乱跑”……

  纪念馆专家告诉记者,征求意见时,有些人对“不入民宅”这一条难以理解——行军借宿百姓家,上门板、捆铺草,帮老百姓挑水扫院子,我们这支军队不是歷来如此麼?

  进入最大的城市,就要有最严的纪律!《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经总前委讨论同意呈报党中央,毛泽东颇感欣慰,批示了8个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纪念馆专家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忙於作战,很难抽出大块时间进行集中整训,士兵普遍缺乏教育。1947年冬至1948年春,战事稍缓。在毛泽东的亲自倡导下,解放军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驻鲁机关和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统一部署,开展了以诉苦和“三查三整”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

  进城先整训。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华东局决定在丹阳县城停留整训20多天,為接管上海的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由总前委旧址向南约1公裡,护城河与香草河交匯处,有一小片绿地。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裡曾有一座大王庙。

  1949年5月10日下午,在丹阳城南这座大王庙裡,坐满了参加集训的营团级干部,陈毅对近期部队发生的一些违纪现象进行了严肃批评。

  “我们野战军进城,不能‘撒野’!”陈毅鲜明提出,“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是‘见面礼’。入城纪律搞不好,入城政策要走弯路。”

  春风拂煦,流水潺潺,站在大王庙旧址前,陈毅那浓重的四川口音仿佛仍在耳边回响:“全体干部对入城纪律,在丹阳就要演习讨论起来。”

  在总前委旧址、华东财经委员会旧址、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旧址裡,那一套套简陋的桌椅、一份份斑驳的文电、一张张模糊的照片,向记者无声讲述着“丹阳整训”的一个个细节。

  “红灯亮时停止,绿灯亮时通行,电车停止时上车,上车时要有次序……”记者翻开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编印的《城市常识》小册子,如何开电灯、如何换灯泡、如何拉抽水马桶等许多今天人人知晓的常识,对於70多年前大多数解放军指战员和南下接管干部来说,却是入城前的必学知识。

  纪念馆内,记者看到3本巴掌大的泛黄小册子,分别是当年第九兵团政治部编印的《政策手册》《外交纪律》和华东军区司令部印制的《入城纪律》。

  工作人员说,这只是他们收集到的部分原件,实际上各个部队还有很多类似的纪律手册,几乎每个连队都有。

  在纪念馆展示墙上,一张部队行军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当时,许多官兵识字不多,部队就把入城政策纪律绘成图片,贴在大家的背包上,让官兵一边行军一边学习。

  “房子不能随便住,宿营必须听指定。不准乱跑乱游逛……”有的部队还将入城守则和纪律编成歌谣,以班朗诵、排竞赛等形式,经常传唱、熟记於心。

  在离开丹阳前往上海途中,陈毅叫住队伍裡一个胳膊上套着“军管会”袖标的年轻干部问道:“同志哟,入城纪律掌握了吗?”

  陈毅严肃地说:“光会背是不够的。”见那名干部略有所悟地点点头,陈毅才拍着他的肩膀爽朗一笑说:“一定要做到严格执行,才算合格哟!”

  “严格执行,是抓作风纪律的关键所在。”这段时间,丹阳市人武部部长韩啟涛多方协调,与地方相关部门一起落实恢復“陈毅对接管上海市干部进行入城纪律教育旧址”纪念碑。他说:“这是纪律严明的人民军队在丹阳留下的一段有特殊意义的歷史,永远不能忘。”

  1949年4月,老人随解放军渡江南下,到丹阳参与接管原丹阳县税捐稽征处,随后就留在丹阳工作直至离休。

  听到记者询问丹阳整训期间情况,老人从裡屋取出一个夹着一沓材料的硬板夹,其中一张纸上写着这样几条:抓军容风纪、城墙上架机枪防空、社会秩序良好、野战部队大多住在农村……

  听着老人娓娓道来,记者心裡感慨不已:大战前夕,一名普通接管干部的风纪扣都被关注、被纠正,可见经过整训的人民解放军军纪之严明正规。

  在上海解放纪念馆裡,记者看到了一段由苏联战地摄影师所拍摄的解放上海的珍贵彩色影片,展现的是攻打邮政大楼的场景。

  “此次战役中,上海邮政大楼内没有丢失一件邮件、没有损失一件设备、没有遗失一份档案,可谓是一个战争的奇跡。”

  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记者看着影片,现场聆听影片配音,依然倍感震撼,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战场。

  上海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城市攻坚战,既是军事仗,也是政治仗。根据毛泽东“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的指示,部队被要求在上海市区避免使用火炮和爆破,以减轻对城市的破坏。陈毅说:“进上海,是瓷器店裡捉老鼠,又要捉住老鼠,又不要撞坏一件瓷器。总之,是要实现军政全胜。”

  作战中,我军曾一度进攻受挫、伤亡很大,有一线指战员质问27军军长聂凤智:“是爱无產阶级的战士,还是爱官僚资產阶级的楼房?”

  聂凤智说:“战士和楼房,我都爱!我跟大家一样,爱惜战士的生命,大家也跟我一样,爱惜人民的财產。现在那些楼房还被敌人佔领着,再过几个小时,我们从敌人手裡夺过来,它就不再属於资產阶级,而属於人民的财產。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毁坏它,必须尽最大努力去保全它。”

  1949年5月27日,晨曦微露,惊魂未定的上海市民打开门窗,扑入眼帘的一幕让他们终生难忘——街道两侧,一排排征衣未解的解放军官兵,整齐有序地睡在马路边,或靠墙休息,或席地而卧……

  时光荏苒,薪火相传。今天,“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崔凯对连史如数家珍:1949年6月,连队从丹阳乘坐运货的平板车来到上海。入城第一夜,官兵住在“大世界”跑马厅后面的一排马厩裡,随后又搬到苏州河畔一个废旧仓库裡,直到一个月后才有了固定住所。

  70多年来,连队官兵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事跡被排成话剧、拍成电影。在该连事跡展览馆的大门前,一块牌子上展示着毛主席当年挥毫写下的《八连颂》——

  丹阳整训,是当年党的工作重心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关键时刻,人民军队的“进城第一课”,既是纪律整训,又是作风整训,更是政治整训。解放上海,是军事的胜仗,又是作风纪律的胜仗,更是政治的胜仗。

  整训,是胜利的前奏。人民军队进城之前的整训,迎来胜利之后的胜利。我军的歷史,就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不断通过政治整训革新向强的歷史。人民军队就是这样始终敢於直面新的问题,越整训越坚强、越整训越纯洁、越整训越有战斗力。我们这支队伍,既能打赢军事仗,也能打赢政治仗,靠的是坚持政治整训、锤炼过硬作风。

  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鬆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在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的关键当口,回望上海解放前夜的这堂“进城第一课”很有必要。我们更需要常学常温这样的“必修课”,通过持续深化政治整训,不断在行进间整队、在冲锋中看齐,永葆胜利之师的纯洁光荣本色。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