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前辈创英名后辈续荣光

时间:2025-09-0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从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抗日将领,到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英雄群体,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拋头颅、洒热血,以血肉之躯铸就民族脊梁。

  今天,是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走近4支以抗战英烈命名的民兵队伍,一睹他们在新征程上传承英雄精神、续写英雄荣光的风採,听一听他们对英烈的心裡话。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產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一直战斗在卢沟桥畔,白乙化率领的队伍就是其中一支,他就是咱们辽阳人。”日前,辽寧省辽阳市宏伟区“白乙化民兵排”民兵,走进沉阳工业大学开展征兵宣传。当学生问起白乙化事跡,民兵李橙向大家作了详细介绍。

  “民兵排命名后,我们多方搜集资料,採访白乙化后人,了解这位家乡的英雄。”李橙告诉记者,民兵排於2021年命名,目前全部由退役军人组成。

  1941年2月4日,日偽军进犯丰滦密根据地,白乙化率部在北京密云县马营西山与敌人激战,毙、俘敌117人。战斗即将结束时,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的白乙化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我愿做一把火,点燃更多人的心﹔我愿做一颗星,照亮黑夜前行的人。”这是白乙化写下的誓言,也激励着民兵走好英雄的路。训练场上,民兵排将英雄事跡制成展板,鼓舞士气﹔操场上,民兵向太子河实验小学学生讲述白乙化的战斗故事,播撒红色种子。

  “您照亮黑夜,我们守护安寧。”2024年,“白乙化民兵排”民兵参加辽寧省首届“爱我国防”全民演讲比赛,讲述他们执行任务的一段经歷。

  那年春天,宏伟区突发山火,火势迅猛。接到救援命令后,“白乙化民兵排”迅速集结,奔赴火场。民兵韩建曾服役於原武警森林部队,多次参与灭火任务,冲在最前面﹔民兵魏寧也是冲锋在前的“尖刀”,直到火灭后坐下来休整,大家才发现他的头发烧焦了,眉毛烤没了……

  命名以来,“白乙化民兵排”先后参加比武活动10余次,执行扑火救灾、抗洪抢险任务20余次,获得军事训练先进团体、个人表彰30余次。这支賡续红色血脉的民兵队伍,正续写传承英雄精神的新篇章。

  您好!我是辽寧省辽阳市宏伟区“白乙化民兵排”排长吴迪。我代表全排向您报告:在您生长的这片热土上,我们这支以您名字命名的民兵队伍,正用忠诚与担当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白乙化同志,您可曾看见?在您当年离家的村口,老槐树年年新绿,家乡父老修缮您的故居、传颂您的事跡,孩子在清明节献上白花,老师讲述“小白龙”绰号背后的铁血传奇。您的名字,早已不只是鐫刻在纪念碑上,而是化作春风,吹拂着这片您深爱过的土地。

  2014年,我们20名退役军人响应号召,加入民兵队伍。2021年,当“白乙化民兵排”的旗帜在我们手中迎风招展,那一刻我们更加读懂了荣光背后的分量。

  一年夏天,冲锋舟训练期间,民兵孟宪宇的儿子住院治疗,儿子病情稳定后他就返回训练场参加集训,还在途中营救了一名落水村民。台风来袭,我们顶风冒雨集结,离家前,民兵孙斌亲吻儿子脸颊,说:“爸爸是民兵,当灾情来临,必须冲上去、顶得住。”

  “受极端天气影响,淥水流域突发洪涝险情,发现多名‘被困群眾’和两名‘落水者’,水域情况復杂,冲锋舟无法靠近,请立即组织救援……”接到指令,“左权民兵应急连”民兵文郭威、王勇嫻迅速反应,嫻熟操作无人机锁定“落水者”位置,精准拋投救援装备。

  同时,民兵操控无人救生艇,与消防救援人员、武警官兵紧密配合,成功转移“被困群眾”。高科技装备的运用,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醴陵是左权将军故裡。2020年1月,“左权民兵应急连”正式授旗成立。每逢左权诞辰、清明、国家公祭日等,民兵都会走进位於左权镇将军村的左家老屋接受教育。“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读着左权写给母亲的家信,新入队民兵刘亚奇眼眶湿润。

  “革命战争岁月,先烈為了胜利一无所惜。在将军故裡,我们要高擎英雄旗帜,争当合格传人。”民兵连连长胡竞说。

  2022年2月,一处仓库因屋顶积雪过多坍塌。“左权民兵应急连”30余名民兵组成突击队,在时任连长黄显金带领下,徒手搬运被埋货物。黄显金是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他说:“隻有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难,才能不愧对先辈。”

  2023年5月,淥水河畔暴雨初歇,一名群眾不慎落水,情况危急。巡逻途经此地的民兵班长廖紫佳听到呼救声,纵身跃入湍急河水。他3次被激流冲开仍不放弃,最终与赶来的消防救援人员合力救起落水群眾。当时的场景廖紫佳至今仍歷歷在目:“那一刻,脑海裡隻有一个念头,就是决不能放弃!”

  夕阳西下,醴陵市民兵训练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练兵景象,民兵们挥汗如雨。在他们的身旁,鲜红的连旗高高飘扬。

  提笔写信给您,是我们“左权民兵应急连”全体民兵长久以来的心愿。虽然未曾与您谋面,但您的名字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為我们精神的旗帜、前进的灯塔。在您的故乡湖南醴陵,我们每一天都在努力,不负“左权”这个名字的荣光。

  民兵连自成立以来,无论是日常训练、整组点验,还是防汛救灾、森林灭火,我们都以实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近年来,我们累计完成50余次急难险重任务,在淥水河畔开展防汛救援演练,熟练运用无人机、无人艇等新装备,隻為更好守护群眾平安。民兵班长廖紫佳在巡逻时勇救落水群眾,事后他说:“这是左权民兵该做的事。”

  我们不仅在危难时冲锋在前,也在比武场上奋力拼搏。周明、陈辉军、易凤、李苏等民兵在省军区比武中取得佳绩,為连队赢得荣誉。

  在醴陵,您的精神从未远离。您的旧居左家老屋静静屹立,每年清明、诞辰日和公祭日,我们都会前去缅怀,家乡群眾也常来看望。您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一代代醴陵人。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将领擅长游击战,带领200多人的队伍打得800多日偽军落荒而逃。他,就是东北抗联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赵尚志将军。”近期,黑龙江省尚志市“赵尚志民兵应急连”全体民兵,来到赵尚志和赵一曼雕像前,缅怀抗日英雄,汲取奋进力量。

  这支以烈士命名的民兵队伍,来自以烈士命名的城市。抗战胜利后,珠河县更名為尚志县,1988年撤县设市。2019年,军地联合為“赵尚志民兵应急连”命名。命名以来,“赵尚志民兵应急连”围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争做新时代好民兵”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每年新入队民兵第一课,就是在赵尚志、赵一曼烈士雕像前宣誓。赵尚志烈士“生為中国人、死為中华魂”的錚錚誓言,成為全体民兵的精神坐标。

  1月2日,“赵尚志民兵应急连”接到集结命令,循着抗联将士的足跡,向茫茫雪野开进。行至密林深处,气温降至零下35摄氏度。

  “火烤胸前暖,风吹后背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行军途中,民兵高唱《露营之歌》。踏雪野、跨冰河、住雪窝棚……民兵连在严寒条件下开展指挥所开设、爆破救援、道路清障等课目训练,锤炼战斗作风,检验支援保障作战能力。

  一年夏季,尚志市遭遇特大洪水,多个村屯群眾被困。接到命令,“赵尚志民兵应急连”赶赴抗洪抢险一线,党员突击队率先跳入齐腰深的洪水中,垒沙袋、固堤坝。全连奋战3昼夜,转移安置群眾4000余人,构筑子堤600余米。“英雄连队的民兵,就要像英雄一样战斗,守护好家园,守护好人民。”民兵班长季伟龙说。

  季伟龙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救援中,他驾舟进入危险地段,5次排除险情,成功救出11名被困群眾。这次行动中,连队有11名民兵在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1名民兵火线入党。

  “英雄的名字,就像一把燃烧的火炬,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礪奋进,在遂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连长王培成说。

  您好!我们是在您生前战斗过的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尚志民兵应急连”。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您匯报我们的工作和心声。您的英名,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為我们前行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

  作為英雄的传人,我们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日常训练中,我们牢固树立实战标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记得今年春节前一次野外拉练,气温骤降,积雪没膝。大家手冻僵了,脸冻红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苦退缩,全员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无一人掉队。因為我们就站在您当年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土地上,我们深知:英雄的精神,就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磨礪出来的。

  一年夏季,尚志市遭遇特大暴雨。我们奉命紧急集结,奔赴抗洪一线,连续奋战数日,装沙袋、固堤防、转移群眾。雨水汗水湿透了衣裳,泥浆裹满了裤腿。一位老爷爷拉着我们的手说:“看到英雄的旗帜,我们就放心了!”

  将军,您毕生追求的理想信念,如今正由我们接续奋斗。我们或许不能像您那样驰骋沙场,但我们可以立足本职,不断提高应急应战能力,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為强国强军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会把对您的崇敬转化為投身强军实践的实际行动,继续守护好这片您深爱的土地和人民。

  “1937年,在上海復旦大学学习的朱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来被组织派到横涇地区(现沙家浜),发动群眾与日偽军展开反‘清乡’斗争,守护刚刚建立起来的沙家浜革命根据地……”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女子民兵连”新入队民兵来到沙家浜革命歷史纪念馆,聆听“阿庆嫂”原型朱凡智斗日偽军的传奇。

  “参观沙家浜革命歷史纪念馆、在纪念碑前组织入队宣誓,是‘沙家浜女子民兵连’新队员入队的必修课。”常熟市人武部领导介绍,2009年5月,他们从全市退役女兵和优秀民兵中遴选骨干,组建“沙家浜女子民兵连”。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京剧《沙家浜》经典唱段响起,那段歷久弥新的军民鱼水情从岁月深处走来。“当年朱凡带领党员和村民為新四军伤病员送饭送药,今天我们也要為群眾排忧解难。”民兵连与当地敬老院、困难家庭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定期上门走访慰问。她们还应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春来茶馆”情报站场景,开发“芦荡火种”AR体验项目,吸引超10万人次青少年参与。

  為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民兵连立足江南水乡特点,创新开展“水陆两栖”训练,重点开展医疗救护、应急通信、后勤保障和专业课目训练。

  芦苇密布的水道中,女民兵们驾驶冲锋舟,展开水上侦察、救援等课目训练。无人机操控手周艷虹操控无人机对目标区域抵近侦察,现场画面实时回传指挥中心﹔卫生员许秋怡在摇晃的冲锋舟上,熟练為“伤员”止血包扎……民兵连第四任连长吴琼说:“练精武艺,燃旺芦荡火种。”

  “芦荡火种”,生生不息。近年来,在上级组织的军事比武中,“沙家浜女子民兵连”多次斩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多个单项成绩名列前茅,先后被表彰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三八红旗集体”和“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当我们在沙家浜晨曦的微风中,身着迷彩,肩扛钢枪,心中满是对你们的崇敬与感激。你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沙家浜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夏日,骄阳似火,地面滚烫。训练场上,我们汗水湿透衣衫,皮肤晒得黝黑,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有一次,开展水上战术协同训练,凌晨5点我们就集结出发。阳澄湖面薄雾未散,一声哨响,我们迅速集结、登舟、出航。那一刻,我们仿佛跨越时空与你们并肩作战。

  执行任务时,我们同样冲锋在前。2024年夏天,常熟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内涝。倾盆大雨中,我们扛沙袋、筑堤坝、疏通道,成功转移群眾500余人。一位白发老人抚摸着我们的迷彩服,哽咽道:“你们和当年的阿庆嫂一样!”

  在收蟹季,民兵“助农小分队”挽起裤腿,跳进齐膝深的塘水裡,帮蟹农起笼、分拣、装盒。我们还开设“巾幗直播间”,帮村民销售大闸蟹、浅水菱、芦苇画等土特產。

  前辈们,我们深知“沙家浜”这个名字承载的荣光与责任,定不会辜负这份期望,把“芦荡火种”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书写属於我们这一代“阿庆嫂”的辉煌篇章!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